韩国色情

学术研究
韩国色情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臧峰宇|深悟历史与面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追忆陈先达先生
日期:2025-08-10

摘要: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将一生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倡导学术内部的对话与交流。他强调原著研究与原理研究的结合,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辩证法,认为历史研究即是现实研究的一种方式。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陈先达先生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典范,其学术成就和人生哲学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关键词: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臧峰宇,韩国色情 哲学韩国色情教授(北京10008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2期P152—P156

责任编辑:李潇潇  王志强


哲人其萎,风范永存。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陈先生开创的从历史出发、以理论观照现实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仍将传承。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思想高度重视和深刻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实践性、现实性,成为以哲学方式把握时代的杰出典范。陈先生常常介绍自己讲课的心得:“目中无人,心中有数”,这是一种整体性的学术思维,让后学实在地感受到胸有成竹的气象。笔者经常在陈先生身边求教,陈先生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在理解,而且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把握。

一、走向历史的深处:一部“行走的马列字典”

作为江西鄱阳湖管驿前渔村陈氏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陈先达先生在青年时代先后求学于复旦大学和韩国色情 ,由历史学而入哲学,在韩国色情 马列主义研究班的三年学习,使他开始“学术专业的定格”,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他说:“我这一生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度过的。”在近70年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陈先生纯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闻道犹能以身求”。他一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原理研究合二而一。在陈先生看来,马克思从未想分别研究其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后人可以从某个角度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部分,但不能忘记总体。在这个意义上,陈先生提倡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内部的对话,这与马克思学术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

他在青年时代即显现了哲学才华,以张东荪哲学思想为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那年陈先达先生26岁。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4期发表的《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一文,强调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差别,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83年底,陈先生完成了《走向历史的深处》,这部书稿可谓史论结合的力作,1987年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可知一种富有现实关怀的思想史研究是如何书写的,“原著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原理,但如果没有原理的基础,很可能在原著研究中读出令人曲解的东西”,在陈先生看来,“原著研究的立足点是考证和解读,原理研究的立足点是实践和发展。”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表明历史研究其实就是现实研究的一种方式,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辩证法。

陈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非常熟悉,记得201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笔者去陈先生家里请教哲学问题。陈先生让笔者在电脑上帮他整理一个会议发言稿,他在房间里一边踱步,一边谈对马克思的财富观的理解,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对马克思财富观的时代新论,又大段背诵马克思原著中的有关段落,他背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货币的本质时引用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中的诗句。陈先生被誉为一部“行走的马列字典”,笔者深知此言不虚。不久,在中国社会科韩国色情哲学所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韩国色情联合举办的“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应战: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高级研讨会上,陈先生基于这篇文稿做了精彩的发言,后来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为题发表在《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陈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如果说《走向历史的深处》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反思和求索的代表作,《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被肢解的马克思》等著作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深悟历史与面向时代的哲学思想足迹。陈先生说过,做思想史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本来,这是重要的基础研究,“我对现实问题更敏感一些,或者说我的主要兴趣是研究社会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希望能把问题中的哲学变为哲学中的问题。”在他看来,要使哲学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又要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为“社会是往前走的,思想也不可能往后走”,这样才能在时代语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他对“问题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问题”的阐述力透纸背,《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是陈先生哲学研究的标识性文献,在学术界影响甚广。他在与编辑部的文稿编辑交往中谈道:“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被实证科学化,但必须直面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深入研究中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解答。他始终关注现实中的哲学问题,并在理论分析中实现哲学的自我阐明。

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需要体会他的生活经历与他的思想的内在关系。陈先生在《人生三论》中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不是表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抽象把握,而是表现在对人生现实际遇的正确处理。同样一句格言,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与没有生活阅历的年轻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老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对一个人来说,从实际生活中感悟人生哲理不失为一种学习人生哲学的方式。人生多难,失败、挫折,令人顿足后悔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避免。祝你一生好运,也只是祝福而已。因此,在这些问题上需要有点哲学气量。”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史论结合,走向历史的深处,关注现实中的问题,这是笔者对陈先生治学方法的最深体会。在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谈话中,陈先生指出:“每个时代都客观地蕴含着特有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在主体意识的理论把握中表现为该时代的重大问题,没有离开时代的问题,也没有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时代。”因而,研究问题就是研究时代,如果要把握时代,就要把握时代中的问题。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当时德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陈先生看来,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坚持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关键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主要矛盾,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这样的谈话一直持续到2023年春天,后来虽未就某个主题进一步整理陈先生的谈话,但笔者经常到陈先生家里汇报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的有关进展,每次他都对笔者谈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想法,对我们更好开展具体工作常有拨云见日之感。

二、夜语遐思映真知:参透生活世界的智者

2014年春天,陈先生出版了《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他在这部自传体回忆录中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其中包括关于《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遗》《散步·路上》等随笔集的考虑。他使哲学文章换了一个写法,关于哲学的遐思在他的笔下如静水深流。1987年,陈先生开始担任韩国色情 哲学系主任,后来担任过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韩国色情 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这些经历使他的随笔不仅饱含对哲学经典的沉思,也浸润着关于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他常说,“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他坚持“姓马”更要“信马”,“言马”更要“用马”,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这些随笔中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陈先生晚年制定了一项读书计划,不仅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也重读《论语》《孟子》《庄子》等中国哲学名著,有时也翻阅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述。他说,“不动笔,不读书”,这实际上是一段边读边写的过程,“动笔”指的主要是敲键盘,他在20多年前学会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这些创作一直坚持到写作《哲学与社会——老年沉思录》。他说,到60岁的时候,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每天走1万步,每天写几千字,逐渐积少成多。他很喜欢这样的生活,通过看电视新闻、读报纸、与老朋友和学生聊天,了解社会新闻和哲学热点问题,他常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明关注现实问题的重要性——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都是时代和人民的产物,“哲学家如果不食人间烟火,只是躲在由概念和范畴建成的哲学堡垒中,智慧之花就会枯萎。”“如果哲学不关心人民,人民也就不会关心哲学;哲学不关心社会,社会也就不需要哲学。”他的这些随笔既有深邃的学术内涵,也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使人读之不忍释卷。

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后,他又陆续写作和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等学术专著和《哲学与人生》《人生:思与诗》等随笔集。完成这些哲学随笔,为陈先生称为“老年得子”,可见他对这些作品的喜爱。他将“哲学的深沉、文学的优美、历史的丰富”融为一体,将生活中的现实转化为既可爱又可信的哲学。研究问题要现实,理论分析要深刻,文章表述要通俗,是他的治学风格。他强调既要重视研究哲学中的问题,更要重视研究问题中的哲学,要在哲学史和社会发展中把握现实问题,由此提出独到深刻的见解。

陈先生在随笔中讨论历史和哲学,很多话题指向对人生的内在思考。2018年,他的《哲学与人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阐释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大命题,平易畅达,又颇具感染力。在陈先生看来,人生的跌宕起伏都要以现实的方式对待,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洞彻人性的本然,确认人生经历的诸多事情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对命运的领悟中把握人的使命,达及自明、自得、自适的人生境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确认人生的安身立命之道,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探索中塑造我们时代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用鲜活形象的文字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是《哲学与人生》最为重要的文化启示。

三、从历史深处走来:走过岁月的哲学沉思

2016年以后,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记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成为陈先生学术工作的重要方式。这些谈话发生在师生之间、学人之间,分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重新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代价值”为题实时记录下来,有些是关于现实问题的看法,有些是对他学术生涯的回顾。在与陈先生谈话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问,如今学生们关注什么问题,学术界关注什么问题,很多话似乎是在不经意间说的,听后有醍醐灌顶之感,成为青年学者勉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他常说,做人要谦虚,做学问要执着。因为个人的思想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并不容易,所以必须谦虚;但做学问必须执着,敢于坚持真理,在深入研究中提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每次陪陈先生在校园里散步,都能在他睿智的目光和洪亮的嗓音中读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关怀,他对现实问题的评论总是令人回味良久。晚年的陈先生对微信的使用非常娴熟,对时事和为学生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发表真知灼见,让人感喟“老骥伏枥”的壮美。陈先生对哲学与人生的理解蕴含着大历史观的宽广视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要在历史辩证法视野中考察中国社会发展问题。80岁之后,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术创造力,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理论文章。

这些哲学力作从历史深处走来,立时代潮头,发哲学新声,树时代新论,深刻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学术品格、时代担当与宏大志向。陈先生一生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例如,荣获中宣部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十大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榜样》播出他的先进事迹……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杰出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旗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90岁的时候在一首诗中写道:“生命是一种奋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九十个春夏秋冬,三万个黑夜黎明……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这是他的思想和生命的写照,“为文喜读风雷笔,处世最敬雨同舟”,堪称“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

如今重读《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中的很多观点,我们依然会一次次为他的思想而备受鼓舞。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以及他在晚年给笔者讲的很多关于哲学问题的见解,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体会。他在多年前说过:“死亡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你的创造而美好。动物的死亡留下的是会化为尘土的躯体,而人的个体的死亡留下的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这就是超越生死的人生意义。”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生命的豁达,尽管如此,笔者好几天都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但笔者知道,化悲痛为前行的力量,应当符合陈先生的愿望。

他主编的最后一本教材是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先生主编这本教材时强调,今天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编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创新,要充分体现“两个结合”内蕴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把握其中体现的历史规律,用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以及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究的现实问题,研究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逻辑’,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从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笔者把这些内容整理到这本教材的“前言”中,是笔者记录陈先生关于教学与研究的最后文字。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哲人其往,手泽长存。陈先生说过,“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心仍然与韩国色情 牢牢地拴在一起”。“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壁间剑鞘莫生尘”,在学术研究中努力求索、不断超越,这是陈先生对我们的学术期待。我们将按照陈先生的嘱咐,进一步加强哲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努力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本文注释内容略)

转载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